2021北京怀柔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1北京怀柔高二(上)期末语文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范国内,最早的印章是公元前三千多年出现在古巴比伦的滚筒式图案印章。滚筒印章是在陶制圆柱体表面雕刻图案,然后通过滚动在湿润的陶泥制品上形成连绵不断的图像作为装饰。这种印章及用法后来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中逐渐传播。相比之下,中国的印章则是在一个平面上镌刻文字或图形,然后用钤压的方式在各种物体表面留下印迹,从而达到昭示取信的作用。可以说,印章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中国的印章从镌刻内容、形制规范、使用方法到功能作用,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和价值。
各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特定民族的生存环境及生活内容紧密相关。在中华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印章及篆刻艺术集中反映了先民们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聪明才智。
中国的印章最初也是用在制陶工艺方面。古人在陶制的印面上雕刻花纹,先在湿润的泥坯上钤盖出印记,然后烧制成陶器。这类原始陶印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次出土。进入青铜时代后,印章的材质也转变为铜制。现存最早的铜制印章,是相传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的三枚商代铜印,印面是图案和文字(或族徽)相结合。尽管学术界对这三枚商代铜印的性质及用途尚有争论,但结合考古工作在安阳殷墟发现有商代陶器残片上的文字印痕,以及在陕西扶风发现的西周铜制图案印章来看,中国的印章产生于商代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早期印章上镌刻的都是图案花纹或族徽(民族标志),与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特点相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商业活动的发展,社会上对于权力和质证取信的需求不断扩大,由此,刻有官职名称或人物姓名的文字印章已经普遍使用。后世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称为“古玺”。
古玺在文字的运用、印章制作的形式及使用的方法等方面已经十分成熟,呈现出显著的规律性,从而为其后两千多年中国印章艺术的传承演变奠定了基础。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印章一直保持着高度成熟和繁盛的发展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印章制度严格规范。从战国古玺开始,国家政权对于各级官府所用的印章从名称、文字到形式有严格的规定。这一措施,充分体现了国家政权的管理力度以及印章作为权力信物的权威性;其次,各个时期官私印章所采用的文字都是当时的通行标准字体,从先秦到魏晋,汉字形体产生很大变化,然而由于各个时期印章用字的规范,不仅保证了印章制度的连续性,也使后人通过文字特征可以清楚了解印章历史的演变脉络;此外,印章材质和制作技巧的多样性,使印章在作为昭权取信的同时,更增添了巧施匠心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价值。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外印章最早出现都与制陶工艺有关,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B. 殷墟出土的三枚商代铜印证明了中国的印章最早产生于商代。
C. 早期印章镌刻图案花纹或族徽,这与青铜器上的铭文特点相同
D. 印章上刻有官职名称或人物姓名,是因为商代青铜器的发展迅速。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印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是( )
A. 具有昭示权信的重要作用。B. 陶制印章之后出现铜质印章
C. 早期的印章又被称为“古玺”。D. 官私印章的用字都十分规范
材料二
唐宋以后,官方和规范的制约下,逐渐趋于整齐僵化。与此同时,作为文化艺术的主体,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印章的创作活动中,使这门从前主要是由工匠承担的技艺,加入了人文意味, 由此,中国印章艺术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一门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随着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等一批杰出的文人艺术家在印章设计制作上的参与,艺术家所特有的形式敏感与奇思妙想在印章领域得到充分发挥,印章艺术因此进入另一个全新而奇妙的境界。此后的篆刻,已不再局限于镌刻官职、姓名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姓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乃至诗词篇章等内容来表达情趣志向。篆刻艺术使印章超越实用的功能,成为文人艺术家表达审美追求的重要而独特的方式。
自从元代王冕首创以叶腊石镌刻印章以后,文人艺术家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不仅自己挑选内容、设计文字及布局,更动手操刀刻石,独立完成每方印章。这一转变为篆刻艺术家自主表达审美理想提供了可能,而文人篆刻家在实践过程中,也充分利用刀与石碰撞所产生的奇妙效果,提炼并强化这些效果的审美价值及内涵。明清时期,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都在篆刻艺术上倾注心血,其中包含他们的学识修养——对汉字形体特别是篆书字体的研究和理解,包含他们的兴趣爱好——对古代文物的喜好模仿,同时也包含他们的经验技巧——对印面布局的设计以及各种刀法效果的掌握。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篆刻艺术迅速走向独立成熟并孕育出异彩纷呈的不同流派风格。
纵观从实用印章到篆刻艺术的演变发展,可以看出,篆刻印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首先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正是由于中国古代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浑厚的学术思想,为实用性的官私印章赋予了等级秩序、灵活变通、精美制作以及崇敬文字等一系列丰富内涵。而这些都是印章篆刻成为艺术的文化支撑所在。中国的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不断,汉字的使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在汉字文化的延续和演变中,印章所起的作用更是相当显著,不可小觑。
与书法一样,篆刻也是以汉字形体作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只有中国人将实用的文字书写升华为艺术活动;同样,世界上很多民族都使用印章,但也只有中国人将实用印章转化为篆刻艺术。其中的奥秘,除了汉字形体本身具有的象形——表意特征的天然优势外,还在于中国人特别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发现和提炼艺术价值。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能够在日常行为中贯注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认识,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应该说,这是一种高明、和谐、自然的智慧,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宝贵贡献。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印章发展演变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印章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一门技艺演变为一种艺术。
B. 文人艺术家的参与制作促使印章由实用转向审美表达。
C. 用叶腊石镌刻印章使得篆刻艺术独立并出现不同流派。
D. 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和支撑了中国印章艺术的传承发展。
4.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以前的印章制作主要由工匠承担。
B. 文人艺术家从开始参与就能独立制作印章。
C. 印章对汉字文化的发展起到显著作用。
D. 汉字形体特点有利于印章转化篆刻艺术。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印章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显著变化?请简要回答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1)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 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1)陂:池。(2)汴:汴河,流经灵壁,今已淤塞。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之北
B. 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信:任
C 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狃:贪婪
D. 舟车冠盖之冲 冲:交通要道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硕求余文以记之 以:所以
B. 盖其先君之泽也 之:的
C. 则跬步市朝之上 则:就
D. 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于:在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深可以隐 园亭深广可以隐居
B. 始家灵璧 开始在灵璧定居
C.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 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而不愿外出做官
D. 不求而足 没有贪求就会满足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游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记游与说理环环相扣,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
B. 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殚精竭虑,公而忘私而忽视自己的健康。
C.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形象地表达了苏轼对“仕”与“不仕”的态度。
D. 苏轼认为张氏先君为子孙谋划深远,使他们无论“仕”与“不仕”都很从容。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11. 作者认为张氏园亭为其子孙带来了什么好处?请概括回答。
三、本大题共3小,共1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待了时间和地点,展现了诗人骑马于山间小径、神态悠然的样子。
B. 颔联通过对“万壑”和“数峰”的描写,生动地突出了山村傍晚的沉寂。
C. 颈联从视觉、嗅觉来写“棠梨叶”和“荞麦花”,描给了乡村景物之美。
D. 尾联抒发了作者沉重思乡之情,因为山中的景物都与“吾乡”的极为相似。
13.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出现了起伏。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____________。”
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知人者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胜者强。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在河西走廊聆听
苏沧桑
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边到祁(qí)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还有人间烟火。面对广袤,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
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正午时分,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yè)丹霞地貌的壮丽中。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光阴煮海,时间将曾经的大海煮了几亿年,熬成这片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的地貌,蜜般柔软,糖果般多彩,极地冰川般肃穆。
站在彩色丘陵的某个高处俯瞰,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嘟嘟克笛孤独的音色,如游刃穿行于风中,引领着长号、提琴、竖琴、定音鼓等,如泣如诉的旋律渐渐恢弘。眼前一层一层的山浪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天上一层一层的白云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像一支支队伍在雄浑的音乐里行进,时光之河浩浩汤汤穿过河西走廊。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qiān)带着嘱托,开启了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piào)骑将军霍去病策马扬鞭,年轻的玄奘独自踏上五万里西行的生死旅途,年轻的一行行驼队掠过地平线上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闪耀。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科学告诉我们,物质经过漫长时光与无数组合,才产生了生命,地球经历了四十多亿年的【甲】沧海桑田(时光荏苒),才产生了人类。人类历史于无垠的时间,短暂只如一瞬,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何不争分夺秒去爱?
焉支山下,山丹军马场,两匹棕红色大马在隔着栏杆亲昵。
我试图去识别一匹马的耳语。我轻轻从它的侧面摸上它的脸颊,如果摸向它的正面,它的眼睛看不见,会受惊。我将脸贴近它的脸,蹭到了粗糙而柔软的鬃毛,看到了长睫毛下它的瞳孔里浮现祖先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画面,听到了它的耳蜗(wō)里响彻【乙】金戈铁马(人声鼎沸)之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此创建了山丹皇家军马场,两千年来,这里见证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沧桑巨变。
九月的焉支山下,大马营草原上万马奔腾,一道道马脊如一望无垠的麦浪起起伏伏,传递着李白的朗声吟诵:“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chēng)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群山【丙】偃旗息鼓(秣马厉兵),人们放马归山,解甲归田,马和诗歌的耳语里有一个相同的暗号:“回家”。
在离军马场一百多公里的民乐,夕阳斜照进一个酒库,一个个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盖着一块块异常鲜亮的红缎子,像盖着红盖头的新娘。一个小勺伸进了酒缸,睡了三十年的酒醒了,叹了一口气,吐出一串咕咚咕咚的耳语,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在汉代酿酒古法的基础上,民乐人用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豌豆等九种粮食酿制了独具一方风味的美酒。三十年陈的白酒在玻璃酒壶里,呈现夕阳一样的淡淡金黄。我与金黄对视,看见清澈的酒里凝结着浓稠的历史,是与江南的黄酒【丁】截然不同(迥然相异)的另一种风骨。我想,从前,它一定是出征酒,万马嘶鸣,尘土飞扬,一碗碗烈酒被仰脖喝尽,一只只酒碗被摔得粉碎;它也是庆功酒,团圆酒,被百战归来的人群痛饮,化作眼泪飙(biāo)飞,化作一场场思念的雪。此刻,它是一杯民间的酒,沁入了寻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安详。
朋友们拎起一壶酒干杯,一位本地学者说,在我们刚刚经过的马蹄乡,他年轻时去探访过,裕(yù)固族的朋友们听说来了他这个从来不会醉的年轻人,消息波浪式地传遍了草原,很多人都跑到帐篷里请他喝酒看他喝酒。
我浅尝几口酒便醉了,歪在飞驰的面包车里,半梦半醒间,听两位朋友高一声低一声的对话,像一声声耳语。他们一个来自天津,一个来自西宁,隔着车子的过道,两人从一碗“炒炮仗”开始,讲青海的面,天津的面。车窗外夜色降临,耳蜗里似乎又有别的耳语响起,却是我熟悉的乡音。东海边江南被桂花树覆盖的娘家小院里,想必七旬母亲正双手合十,喃喃祈祷,每一个晨昏,她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
世界安宁,我们才能听得见亲人们的耳语。母亲的耳语是一个涟漪,传给了千万里之外的我,从耳蜗传到心脏,传向四肢,传给车轮,通过车胎与地面的摩擦,传给了我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并得到了它的回应。于是,我听见整个河西走廊上,响着悠长的声声驼铃。
15. 根据文意,文中加点词可以用括号中词语替代的一项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掖丹霞在远古时代曾经是一片汪洋,经历上亿年的演变,地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B. 两匹棕红色大马是古时战马的后代,所以作者才能从他们的瞳孔和耳蜗联想到历史。
C. 本文在开头和结尾都写作者听到了驼铃声,形成了文章结构上的呼应,深化了情感。
D. 作者运用虚实结合写作手法,使得历史与现实能够在空间和时闻上更好地融合。
17.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安详。
18. 本文以“在河西走廊聆听”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9. 作者想母亲祈祷时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用意?
五、本大题共2小,共6分。
20. 下面四个选项所对应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 | 道家学派 | 思辨性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B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唐代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C. | 《百年孤独》 | 长篇小说 | 魔幻现实主义 | “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巨大冲击 |
D. | 《老人与海》 | 圣地亚哥 | 诺贝尔文学奖 |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
A. AB. BC. CD. D
21. 对下面画线语句的表述,与原句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彼此重复,似曾相识。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然而,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A. 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就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B. 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不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C. 也要承认众声喧哗主要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或者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D. 也要承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2. 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请以你读过的名若著为例,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
23.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有太多的人值得我们铭记和赞颂。请你给他(她)写一封短信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要求:感情真挚,抒情适当,150字左右。
作文(5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电影《夺冠》展开了中国女排三十年的沉浮图景。观影者感动于“中国女排”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感动于“中国女排”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精神,感动于“中国女排”精诚合作、改革创新的精神……“女排精神”在中国人心中已经凝结为一种文化符号。
“女排精神”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2021北京怀柔高二(上)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答案】1. A 2. C 3. C 4. B
5. ①材质由陶转铜,再到叶腊石。②由工匠承担到文人参与。③镌刻由图案花纹或族转向官职名称或人物姓名,再到警句、诗词等。④由实用转向审美(印章技艺转向篆刻艺术)。⑤由蓬勃发展到整齐僵化,再到出现不同流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殷墟出土的三枚商代铜印”表述不严谨,原文是“相传出土于殷墟”;
C.“这与青铜器上的铭文特点相同”错误,原文是“与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特点相近”;
D.“是因为商代青铜器的发展迅速”错误,根据原文“随着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商业活动的发展,社会上对于权力和质证取信的需求不断扩大,由此,刻有官职名称或人物姓名的文字印章已经普遍使用”的内容可知。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早期的印章又被称为‘古玺’”表述不准确,原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称为‘古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并不是“用叶腊石镌刻印章”之后才“使得篆刻艺术独立并出现不同流派”,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篆刻艺术迅速走向独立成熟并孕育出异彩纷呈的不同流派风格”可知,“用叶腊石镌刻印章”只是使篆刻艺术出现不同流派的原因之一;且“用叶腊石镌刻印章”也并未“使得篆刻艺术独立”,原文只是说文人艺术家们开始“独立完成每方印章”。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文人艺术家从开始参与就能独立制作印章”错误,根据原文“自从元代王冕首创以叶腊石镌刻印章以后,文人艺术家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不仅自己挑选内容、设计文字及布局,更动手操刀刻石,独立完成每方印章”的内容可知,文人艺术家开始能独立制作印章是从“元代王冕首创以叶腊石镌刻印章以后”。
故选B。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答案】6. B 7. A 8. D 9. B
10. 我打算离开又不忍心,而且彭城的父老也没有讨厌我。
11. ①无论做官,还是隐居,都非常便捷。②无论是怡养性情,还是行义保节,都非常适合。③出仕或隐居都得了良好的名声,保持了高洁的德行。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能力。
B.“信:任”错误,句意为: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信:相信。
故选B。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句意为: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以:顺承连词,来。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D.“没有贪求就会满足”错误,“不求而足”,“求”,追求。句意为: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作者观点的基本能力。
B.“‘必仕’的人会为君王殚精竭虑,公而忘私而忽视自己的健康”错误。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逐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临危不知止,招来杀身之祸。
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字:将:打算;厌,讨厌;莫余厌,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厌余”,不嫌(讨厌)我。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作者观点基本能力。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意思是“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即无论做官,还是隐居,都非常便捷。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意思是“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即无论是怡养性情,还是行义保节,都非常适合。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意思是“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即出仕或隐居都得了良好的名声,保持了高洁的德行。
【点睛】苏轼的《灵璧张氏园亭记》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从内容结构看,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处处对论,环环相扣,首尾圆合;从表现手法看,它借题发挥,缘事议理,因景寄情,景、情、理融为一体;从语言特点看,它骈散结合,多用修辞,重视描摹,简洁生动,清新自然,可谓:“笔下天然景,胸中自适情。”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灵璧。张氏的园亭位于汴水的北面。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三、本大题共3小,共18分。
【答案】12. D “山中的景物都与‘吾乡’的极为相似”,诗中说“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不是“都”。扩大了范围。
13. 作者看到野菊初黄,游兴浓厚,心态怡然;又见山谷、山峰,棠梨叶落、荞麦花开,心情愉悦;蓦然出现的村落小桥及原野上的树木,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心情由欣然转入怅惘。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答案】 (1). 质胜文则野 (2). 然后君子 (3). 一日克己复礼 (4). 天下归仁焉 (5).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6). 先治其国 (7). 自知者明 (8). 胜人者有力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答案】15. D 16. B
17. 将此时的酒比成喜宴桌前的老人,突出了酒带给作者的是沉静、安详、喜庆之感,表达了作者沉浸于现实生活的平静祥和、内心充满了赞美与欣赏之情。
18. 题目并未交代“聆听的内容,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表明了作者虔诚的态度,暗含了情感倾向;题目作为文章的线索,串起现实和联想的内容。
19. 母亲的话代表了每个人的心声,期盼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照应了题目的“聆听”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突出了人们对安定富足生活的珍惜和企盼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时光荏苒,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不知不觉中便稍纵即逝,犹如白驹过隙。原文“地球经历了四十多亿年……”,强调时间久远,变化巨大,故不能替换;
B.金戈铁马,指战事,也用以形容战士的雄姿;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从后文“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此创建了山丹皇家军马场……”可知,此处与战场相关,故不能替换;
C.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秣马厉兵,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下文写道“人们放马归山,解甲归田”,正是“前事终止”的意思,故不能替换;
D.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迥然相异,指差别很大,明显不一样。两个词语语义相近,都可以形容“三十年陈的白酒”与“江南的黄酒”之间巨大的差别,可以替换。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强加因果。作者“能从他们的瞳孔和耳蜗联想到历史”并不是因为两匹马是古战马的后代,而是所处的曾经为古战场的环境让人心里不自觉升腾起关于历史的遐思。
故选B。
五、本大题共2小,共6分。
20.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运用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孔子的话,不是老子的话。
故选A。
21.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不必”“否认”“不是”,三重否定等于否定,即“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A.“不是……就是……”改变句意。
B.“众声喧哗主要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不是……”,和原句句意相反。
C.“承认众声喧哗主要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或者是……”,前一个和原句句意相反,后一个句子缩小范围。
故选D。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2021北京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